|
書名 |
家族治療(十二版) |
|
作者 |
Michael P. Nichols、Sean D. Davis |
英文書名 |
FAMILY THERAPY: CONCEPTS AND METHODS, 12th Edition |
ISBN |
978-626-95895-1-7 |
譯者 |
劉瓊瑛 |
書系 |
心理學叢書 |
書號 |
H5662 |
出版者 |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頁數 |
512 |
出版日期 |
2022-12 |
定價 |
600元 |
備註 |
參考書目下載 http://www.hungyeh.com.tw/H5662.pdf |
關於本書 |
【摘要】
已經進入以及想要踏入與家庭工作領域的臨床工作者,應該把Nichols和Davis合著的《家族治療》一書當作最佳的實務指南。本書涵蓋的範圍廣泛、內容豐富、精心規劃、書寫用字清晰;列舉了基本模式和新發展模式的核心原理及技術,並舉用許多臨床短文穿插說明,讓理論變得生動。本書在1984年出版第一版,之後的每一版都經過用心修訂和更新,以配合這個領域的持續發展。這個新版本(第12版)也同樣捕捉到了家族治療的最新發展,且掌握了家族治療師展現技藝的社會文化脈絡。
這個新版本更新的內容包括:
*全書穿插許多新的研討案例。
*修訂「家族治療研究」一章,增加單元討論「彌合研究和實務之間鴻溝的共通因素和建議」(第15章)。
*增加建構「論量計酬的私人執業」單元(第3章)。
*擴充並更新科技篇,包括討論科技對家人關係和青少年情緒發展的影響(第10章)。
*增加「移民」單元(第10章)。
*增加「社區心理衛生」單元(第3章)。
*擴充討論Bowen理論(第4章)。
*增加「情感外遇 」新單元(第3章)。
*補充討論敘事取向的外化問句(第13章)。
【譯者簡介】
劉瓊瑛
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從事兒童與家庭心理衛生工作四十年
資深社工實務督導,大學兼任講師
譯有家族治療和社會工作相關專業書籍近二十冊
【目錄】
引 言 家族治療的基礎:離家
第一部分 家族治療的脈絡
第1章 家族治療的演進:革命性的觀點演變
未宣之戰
探討家庭動力和思覺失調症成因的相關研究
從研究到治療:家族治療的鼻祖
家族治療的黃金年代
後現代革命
第2章 家族治療的基本概念:探討人類行為的一種全新方法
控制論
系統理論
社會建構論
依附理論
家族治療的工作概念
第3章 家族治療的基本技術:從症狀到系統
開始上路
治療的初期階段
治療的中期階段
家庭評估
倫理面向
針對特定主述問題的家族治療
第二部分 家族治療的經典學派
第4章 Bowen家庭系統治療:世代間取向家族治療
代表人物略傳
理論表述
家庭動力
改變機制
評核治療理論和治療成效
第5章 策略取向家族治療:問題解決
代表人物略傳
理論表述
家庭動力
治療
評核治療理論和治療成效
第6章 結構取向家族治療:家庭生活的組織
代表人物略傳
理論表述
家庭動力
改變機制
治療
評核治療理論和治療成效
第7章 經驗取向家族治療:家族治療是一種情感交流
代表人物略傳
理論表述
家庭動力
改變機制
治療
評核治療理論和治療成效
第8章 精神分析取向家族治療:重新發現心理動力
代表人物略傳
理論表述
家庭動力
改變機制
治療
評核治療理論和治療成效
第9章 認知—行為取向家族治療:超越刺激和反應
代表人物略傳
理論表述
家庭動力
改變機制
治療
評核治療理論和治療成效
第三部分 家族治療的最新發展
第10章 21世紀的家族治療:今日家族治療的樣貌
傳統家庭系統模式面臨的挑戰
新領域
第11章 針對特定人口群和特定問題量身打造的療法:精進我們的療法
針對特定人口群和特定問題量身打造的療法
第12章 焦點解決取向治療:強調正向
代表人物略傳
理論表述
家庭動力
改變機制
治療
評核治療理論和治療成效
第13章 敘事治療:重寫生命故事
代表人物略傳
理論表述
家庭動力
改變機制
治療
評核治療理論和治療成效
第四部分 家族治療的成效評核
第14章 比較分析:不同模式之間的本質差異
理論表述
家庭動力
治療
整合模式
折衷主義
選擇性借用
特別設計的整合模式
第15章 家庭介入的相關研究:家族治療為什麼有效?
早期的家族治療研究
今日的家族治療研究
家族治療研究的未來發展
專有名詞
【推薦序】
Sigmund Freud一向對於病人的家屬沒有好感。他抱怨病人的家屬常常暗中破壞了治療,似乎寧可病人一直生病。Freud的門生雖然會透過與某位家人工作以間接影響他們,卻仍然跟隨這位宗師的腳步,與病人的家屬保持距離。不過後來有些治療師開始懷疑病人的家屬不只寧願病人一直生病,也真的會想辦法讓病人生病;因此覺察到全家人都需要接受治療。家族治療就是為了破壞這個困住個人(病人)的關係網。
不過等到家屬與治療師真的見了面,他們之間的關係就開始出現變化。此刻家屬的角色不再是個企圖阻礙治療的遙遠觀察者,而是一個活躍的主角。治療師可以與這些家屬直接交手,而不再只是透過某位家人轉達一些扭曲事實的觀點。他們學到了(或被提醒),家庭不只是病理的製造者,實際上也塑造了其成員的完整認同。治療師只與病人工作時,雖然容易優先考慮個別化、自足和個人實現等議題;但是與病人的家屬工作後,也促使治療師開始重視歸屬、相互依存和相互負責等問題。因此,治療師發現連結家人之間的束縛不一定要完全拆除,也可能只需要微調??「家庭」可能不是問題之一,但必然是解決方法之一。
治療師從迴避到重視病人家屬的這段旅程並不是都完全朝著同個方向,也不是所有人都在同艘船上。治療師選用的療法主要取決於實務脈絡,而在不同時間點,實務脈絡可能或多或少會支持與病人的家庭工作。今日的美國,有些實務場域基於以下理由而不鼓勵與家庭工作:需要個人診斷名稱才能申請保險給付;給付項目偏好個別治療;越來越多的處方藥可以改善病人的行為,因此不必麻煩到家人。
不過有些實務場域正在努力將實務工作者和決策者的關注點導向家庭。有些場域看到了青少年破壞行為或自我傷害行為,與使用現代科技和藥物推動虛擬連結以取代面對面直接接觸之間的關聯。「住宿型處遇」(residential treatment)是一種將有障礙的孩童短暫帶離家庭的昂貴策略,不再受到有成本意識的管理階層喜愛,而努力找尋能讓這些孩童留在家中的其他處遇方法。
2018年頒布的《家庭優先法案》(Family First Act bill),就是為了防止孩童進入寄養照顧,將經費導向家庭支持方案。家族治療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摧毀負向情感連結,如今則是用來滋養正向的情感連繫。
已經進入、或有心進入「與家庭工作」這個領域的所有臨床工作者,都應該把Nichols和Davis合著的《家族治療》一書當作最佳的實務指南。本書涵蓋的範圍廣泛、內容豐富、精心規劃、書寫用字清晰;列舉了基本模式和新發展模式的核心原理及技術,並舉用許多臨床短文穿插說明,讓理論變得生動。本書在1984年出版第一版,之後的每一版都經過用心修訂和更新,以配合這個領域的持續發展。這個新版本(第12版)也同樣捕捉到家族治療的最新發展,且掌握了家族治療師展現技藝的社會文化脈絡。
Jorge Colapinto, LMF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