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簡介 新書資訊 訂購方法 經銷據點 聯絡我們

 

請以書名、作者、書號任一項目進行搜尋

書目總表

洪葉書目

新視野書目

書籍內容
Detail


書名 創傷知情的復原力實務工作︰與兒少、家庭、學校、社區合作
作者 Shulamit Natan Ritblatt 、 Audrey Hokoda/主編
英文書名 From Trauma to Resiliency: Trauma-Informed Practices for Working with Children,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ISBN 978-626-97692-9-2
譯者 白倩如、吳書昀/校閱
書系 心理學叢書 書號 H5668
出版者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頁數 288
出版日期 2024-10 定價 320
備註 參考書目下載 http://www.hungyeh.com.tw/H5668.pdf

關於本書

【摘要】

        「本書有針對性少數群體、受虐待單親家庭兒童、受戰爭摧殘的軍人與婦女移民、喪親兒童和參與社區幫派等受創傷人群的實務操作程序與方法。每一章在論證理論基礎之後,針對如何培育服務對象有復原力,提出整合醫療、心理諮商、輔導、營養和社會工作等團隊可供操作的實務介入方案或療法。諸如,提出5R的程序、整合調節治療法、認知行為治療法、遊戲治療、藝術治療、社區支持和營養教育等等,可運用在不同人口群和學校與社區的服務。……本書強調理論與實務整合一致的專業性服務,明確定義創傷知情介入的理論基礎,特別強調實務介入的整合性取向,強調創傷知情介入方案需要組織行政和政策搭配,以確保能提供個案高品質的服務。」--曾華源


【校閱者簡介】

白倩如

        現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學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
        經歷:臺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就業輔導組長

吳書昀

        現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兼校務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英國巴斯大學社會政策博士
        經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英國巴斯大學社會政策系博士後研究員

【目錄】

導論 創傷知情與關係為本實務:促進復原力為目標
   創傷與復原的研究背景
   創傷知情實務與介入
   創傷知情體系與政策
   全書結構
   結語

PART 1 以兒童與家庭系統為焦點

第1章 與經濟弱勢的憂鬱母嬰攜手工作
   前言
   產婦憂鬱與嬰幼兒發展
   介入
   結語:政策改革建議
第2章 支持軍人家庭幼兒茁壯成長
   理解與支持軍人家庭
   嬰幼兒心理健康:理論基礎
   建立軍人兒童及其家庭之復原力
   預防和介入服務
   家庭支持方案:家訪
   嬰兒家庭與兒童早期心理健康治療
   透過反思性督導支持服務提供者
   建議:共同為有幼兒的軍人家庭服務
   結語
第3章 隱蔽但普遍的創傷:遭受性虐待兒童及其父母之影響與療癒歷程
   誰是加害者?
   性虐待事件對兒童及其家庭的影響
   揭露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遭受性虐待的阻礙和促進因子
   倖存者如何有復原力
   運用創傷知情實務介入遭受性虐待之兒童及其家庭
   同儕輔導員方案
   結語:討論與建議
第4章 透過藝術介入發展兒童復原力:優勢觀點
   案例故事:長期重複受創的單親家庭
   藝術治療:創傷知情與優勢為本取向
   運用藝術介入創傷到復原力的旅程
   結語:討論與建議
第5章 戰爭創傷與難民婦女之安置經驗與復原
   難民、創傷和重安置
   與創傷有關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影響
   女性難民及其子女的經歷
   難民的復原力和創傷後成長
   創傷知情介入
   案例故事:運用創傷知情實務與中東難民婦女一同面對創傷經歷
   結語:討論與展望
第6章 共同成長:在創傷知情學校中培育拉丁裔家長的領導力
   美國拉丁裔移民家庭面臨之挑戰
   促進因應創傷的代際復原力
   學校為本的創傷知情方案
   拉丁裔家長的參與和領導能力之重要性與阻礙因素
   發展創傷知情社區學校(TICS)方案
   共同成長:創傷知情的家長領導力方案
   以創傷知情實務與兒童早期知能作為家長領導力方案之指引
   共同成長家長領導力方案之亮點
第7章 驕傲與羞愧:創傷知情取向的性少數實務
   相關名詞之意涵
   精神疾病診斷演變史與理解性少數的創傷
   證據為本實務
   性別肯認的學校政策
   優勢與復原力
   組織與實務工作者指引
   處遇指引
   重構性少數壓力與創傷

PART 2 以學校與社區系統為焦點

第8章 創傷知情的幫派預防與介入實務:以社區為中心
   前言
   吉甦的敘事:創傷的事件、經歷及影響br>    系統引起的創傷和再創傷:參與幫派的原因
   青年參與幫派活動的風險和保護因子
   社區為本的幫派介入:雙管齊下取向
   創傷知情取向之幫派介入:關鍵要素
   結語:建議與啟發
第9章 經歷喪親失落兒童之創傷知情照顧與關係為本實務
   創傷與失落對兒童的影響
   失依兒童的照顧體系
   創傷知情照顧與關係為本實務
   結語:討論與建議
第 10 章 餐桌上的療癒:創傷知情取向的社區營養教育
   創傷知情營養安全:社區營養的新取向
   餐桌計畫:創傷知情的營養與烹飪課程
   參與者為中心之服務視角
   操作指引架構
   發展回應措施的基石:營養方案中的創傷知情原則
   抵抗(對抗/防止)再次創傷
   營養可以增強復原力和促進療癒
   創傷知情的營養健康模式
   結語
第11章 創傷知情的兒童福利體系變革
   在兒童福利體系中推動創傷知情照顧之挑戰
   兒童福利體系推動創傷知情變革的兩個案例
   結語:討論與建議

   全書專業機構及專有名詞全名及英文簡稱表
   專有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推薦序】

        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到各種不同經驗。這些經驗帶給我們形成各種不同的社會認知和行為反應的社會認知基模。有些人一生順遂,但也有許多人在家庭、學校、職場和社會生活中遭遇不幸的經驗;諸如戰爭、自然災害、飢餓、歧視、家庭暴力、霸凌、虐待、性侵害、喪失親密關係等等。不會因為有性別、年齡、種族、群體、社經地位和地域之不同,而在創傷上有經驗區別。
        根據研究顯示,創傷除了帶來身體疾病(如身體疼痛、腸胃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對人的自尊和心理健康會帶來終身傷害性和難以抹滅的經驗外,也會帶給個人陷入高危險行為(如使用毒品、酗酒或性關係雜亂),並且表現孤獨、社會疏離或攻擊性的反社會行為,而衝擊家庭、關係、組織和社會系統等各個面向。不論這些傷害是來自人禍或天災,都需要關心和提供協助。
        許多助人專業就是源自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然而,助人不能是只有悲憫情懷的慈善行動;這只是一種個人內在動力而已,如何才能有效的幫助來獲得社會認可,則必須仰賴專業知識基礎,提出有理有據的作法。因此,專業知識與技術成為專業的基柱。
        由於個人的不適應行為影響個人、家庭和社會發展,各助人專業的發展必然與之不可分割。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創傷影響大腦負責調節情緒和行為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這一脈軸和內分泌系統,抑制個人情緒、認知等功能發展。
        從精神醫學角度或自我心理學來看,童年成長過程中,創傷經歷會使人壓抑不良生活經驗到潛意識中,以固定防衛的形式回應外在刺激,形成不良的自我功能,導致社會生活功能陷入困境。
        從危機介入觀點來看,當人經歷到無法應付的外在事件,而處於懊惱、無力和焦慮的情緒崩潰狀態中,如無法立即處理危機,則在一段時間後,會一直處於轉換危機狀態(transcirisis state)中,暫時性壓抑焦慮和恐慌而已。只要出現類似情境,則會引發高強度情緒和再次表現不當的適應行為(James & Gilliand, 2001)。
        從認知行為學習理論來看,個人是沒有學習到在情境中的適當行為表現,或在具傷害性壓力情境中,學習到不當的適應行為。
        上述各種理論學派也各自發展出各種處理的處遇程序、方法和技術。然而,人不是有創傷或處於不良環境中,就會陷入負面情緒和行為表現;各助人專業領域也發現到,要脫離病理視角,不能只針對個人或家庭的負面社會生活經驗提供治療。
        在1970年代以後,生態論的普遍運用和越來越多實證研究,發現人的社會發展與棲息地資源息息相關。對於處於逆境中的個人與家庭,在良好社會支持網絡和親密依附關係的生態環境中,仍然可以協助個人克服壓力和創傷經歷,並有良好的社會功能與發展。早期創傷知情強調要瞭解兒童早期創傷經驗,或急性壓力對成人帶來身心創傷的長期影響。雖然有提及四個「R」的處遇步驟,但處置技術和理論基礎不是整合性的論述。直至2000年以後,復原力理論發展越來越成熟,並從積極正向的視角來檢視如何修復和整合逆境中的創傷。在本書中即提出應將復原力(resilience)納入,成為第五個「R」。
        本書是整合上述各理論視角的論述和實務介入,其創傷知情實務注重安全和信任關係,相信和支持受創傷者能在逆境的對抗歷程中,具有自我選擇和控制的優勢潛能和復元能力之外,也強調社會生活中,建構社會支持網絡在對抗逆境生活壓力和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本書有針對性少數群體、受虐待單親家庭兒童、受戰爭摧殘的軍人與婦女移民、喪親兒童和參與社區幫派等受創傷人群的實務操作程序與方法。每一章在論證理論基礎之後,針對如何培育服務對象有復原力,提出整合醫療、心理諮商、輔導、營養和社會工作等團隊可供操作的實務介入方案或療法。諸如,提出5R的程序、整合調節治療法(Integrative Regulation Therapy, iRT)、認知行為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遊戲治療、藝術治療、社區支持和營養教育等等各種方法,可運用在不同人口群和學校與社區的服務。
        總體說來,本書強調理論與實務整合一致的專業性服務,而非單一專業就能真正協助受創傷者復元。開篇明確定義創傷知情介入的理論基礎,特別強調實務介入的整合性取向,強調創傷知情介入方案需要組織行政和政策搭配,以確保能提供個案高品質的服務。本書特別指出提供服務是人際互動過程,創傷知情實務的督導者就要能肯定人的優勢,並創造正向空間,使助人者能以關係為本來促進受創傷者的復原力,否則就算明辨問題的影響相關因素,但缺乏可靠的實務介入,也只能徒呼負負。
        本書雖然是國外著作翻譯,但內容深入淺出,並有實務案例搭配說明,除了對我自己在理論整合和提供實務介入的計畫,有相當大的啟發和助益。此外,本書對重要概念或名詞提供譯註,可以增加讀者對原著所提的名詞,更清楚其脈絡和意義。這是一件吃力並不一定討好的負責任作法,也使本書的可讀性和附加價值更高。我收穫良多,所以樂於推薦給大家。

曾華源


    
 

 


地址:106 台北市辛亥路一段112號1樓

電話:(02)2362-5077、(02)2363-2866、(02)2362-8341  傳真:(02)2363-2274

Email: hungyeh@ms14.hinet.net

Copyright c 2008 洪葉文化 All Rights Reserved.